《史记》中被刻意遗忘的两位帝王:司马迁笔下的历史取舍
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《史记》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。虽然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这部巨著褒贬不一,但其史家之绝唱的历史地位始终无可撼动。
然而鲜为人知的是,司马迁在编纂《史记》时并非完全客观中立。他将个人情感和价值判断融入史书,导致两位本应载入史册的帝王在《史记》中查无此人。这种刻意的历史遗忘背后,隐藏着耐人寻味的原因。
展开剩余78%被除名的暴君:寒浞的篡位之路
夏朝时期,寒浞通过篡位统治中原长达四十年。按理说,这样一位长期执政的君主应该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但奇怪的是,关于他的记载少之又少,甚至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位君主。
在《史记·夏本纪》中,司马迁仅用少康失国四个字轻描淡写地带过这段历史。而在更早的史书《左传》中,虽然提到了寒浞篡位的故事,但也语焉不详。这位被史学家集体封杀的暴君,究竟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?
寒浞出生于今山东潍坊一带,祖上因发明驭马术而获得黄帝赐姓寒。但这位寒门之后却是个十足的恶徒:从小顽劣成性,坏事做尽。更令人发指的是,当父母管教他时,他竟将双亲捆绑在家,自己外出继续作恶。被逐出家乡后,他拜师学武,却因担心师父另收高徒而残忍杀害了师父全家。
后来寒浞投靠了篡夏的后羿,凭借阿谀奉承的本事步步高升,最终官至宰相。他暗中结党羽、私通后妃,最终害死后羿,自立为君,改国号为寒,统治中原四十年。
司马迁将这样一位暴君从史书中抹去,有着深刻的原因:首先,寒浞不孝弑亲、欺师灭祖、篡位夺权的行为,与汉代尊崇的儒家伦理格格不入;其次,记载这样的乱臣贼子,可能被视为对其行为的变相认可,这在当时是严重的政治不正确。
消失的周携王:正统之争的牺牲品
另一个被《史记》刻意忽略的,是与周平王并立21年的周携王。这段二王并立的历史,在司马迁笔下同样不见踪影。
周幽王废黜太子宜臼(后来的周平王)及其母后,引发外祖父申侯的反叛。申侯联合犬戎攻入镐京,杀死周幽王,拥立外孙宜臼为周平王。但由于平王得位不正,多数诸侯并不承认他的地位。与此同时,部分诸侯和旧臣拥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周携王,形成两王对峙的局面。
经过21年的政治博弈,逐渐坐大的周平王指使晋文侯杀死周携王,终结了这段一国二主的特殊时期。得胜后的周平王为掩盖自己得位不正的污点,下令史官抹去周携王的所有记载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延续了这一做法,除了迎合正统观念外,还因为他本人推崇嫡长子继承制。在他看来,作为嫡长子的周平王才是合法继承人,周携王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礼制的破坏。
历史的另一面:兼听则明
从寒浞到周携王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的这些笔削提醒我们:历史书写从来都不是绝对客观的。史家的价值取向、政治环境的约束,都会影响历史的呈现方式。
因此,在研读史书时,我们应当保持独立思考,多方求证。只有透过不同史料的对比印证,才能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,更接近真相的本质。正如古人所言:尽信书不如无书,对历史保持审慎的态度,才是明智之举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