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保卫战:血与火的最后防线
南京城防体系由内外两道防线构成,形成了严密的复廓阵地。外廓阵地依托明代遗留的土城墙遗迹构建,虽历经岁月侵蚀,仍成为阻挡日军的第一道屏障。内廓阵地则以保存完好的明代砖石城墙为核心,是南京城防的最终堡垒。在这片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防御地带内,集结了守军主力部队。随着战事推进,明城墙成为决定南京存亡的最后防线,其得失直接关系到南京的生死存亡。因此,围绕明城墙及其外围阵地的争夺战,成为南京保卫战中最为惨烈的战斗,主要战场集中在紫金山老虎洞、光华门-大教场、雨花台-中华门等战略要地。
1937年12月8日,日军指挥部下达《攻占南京城要领》,详细规划了攻城策略。这份作战计划包含七个要点:首先提出劝降方案,要求各师团准备先遣部队;其次制定了强攻方案,计划动用全部炮兵火力;第三强调部队协同,防止友军误伤;第四明确各军作战分界线;第五分配各部队进攻的城门任务;第六规划入城后的警备部署;最后详述攻城注意事项。这份计划充分暴露了日军势在必得的野心,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惨烈战斗埋下伏笔。
展开剩余73%与此同时,南京守军也完成了最后的防御部署。孙元良将军的第72军88师负责雨花台至中华门一线;王敬久的第71军87师防守河定桥至孩子里区域;装备精良的教导总队在桂永清指挥下固守紫金山至光华门防线;新抵达的徐源泉第2军团驻守杨坊山及乌龙山要塞;宋希濂的第78军36师负责红山、幕府山防区;邓龙光的第83军156师与36师一部在青龙山、龙王山担任掩护任务;俞济时的第74军51、58师守卫牛首山至河定桥一线。此外,从镇江急行军赶来的第103师、第112师正向南京增援,宪兵部队则负责水西门、汉中门等关键节点的防御。这道用血肉筑成的防线,即将面临日军最猛烈的进攻。
12月9日拂晓,日军各师团已逼近南京城下:第16师团进抵麒麟门、沧波门;第9师团兵临光华门外;第114师团逼近雨花台南侧;第6师团占领大胜关,完成对雨花台西侧的包抄。就在这一天,南京城垣争夺战正式打响。从清晨7时开始,日军出动六七十架次飞机对南京城实施轮番轰炸,投下数百枚炸弹,为地面部队攻城提供火力支援。日军总司令松井石根甚至空投劝降书,限令守军10日午前投降。然而,守城司令唐生智不仅断然拒绝,反而下达了更为坚决的抵抗命令,要求各部\"与阵地共存亡\",并收缴所有渡江工具,准备背水一战。讽刺的是,唐生智等高级将领却私下准备了逃生用的汽艇。
紫金山战场见证了最为惨烈的战斗。装备精良的教导总队三万余人在这里构筑了坚固防线。老虎洞阵地的争夺尤为激烈,罗雨丰营官兵依托有利地形,多次击退日军进攻。12月9日的战斗中,日军动用侦察气球引导炮火,发射燃烧弹和烟幕弹,最终以惨重代价攻占老虎洞,罗雨丰营长壮烈殉国。在光华门方向,日军利用守军换防间隙突进至高桥门,一度攻入城门,守军以血肉之躯反复堵截缺口。第156师甚至组织敢死队从城墙上悬吊而下,全歼潜入城门洞的日军。雨花台-中华门方向,第88师262旅和264旅在朱赤、高致嵩两位旅长指挥下死守阵地,最终两位旅长相继殉国,官兵大部阵亡。至12月11日,明城墙外的所有外围阵地均已失守,南京城的最后防线岌岌可危。
12月12日,日军攻势达到顶峰。在猛烈炮火支援下,日军第3师团作为生力军投入战斗。上午10时,雨花台失守,日军获得居高临下的优势,开始猛攻中华门。中午时分,日军炮火终于轰开中华门城墙,大批日军涌入城内。城内秩序大乱,溃兵与难民挤满街道。面对全线崩溃的局面,唐生智于下午召开军事会议,决定提前实施撤退计划。按照原定方案,部队应\"向浙皖边区转进\",但实际执行中除粤军两部按计划突围外,多数部队陷入混乱,争相涌向江边,酿成惨烈的渡江悲剧。
12月13日,南京沦陷。随之而来的是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,日军在六个星期内屠杀了超过30万中国军民。南京保卫战虽然以失败告终,但守军将士在极端不利条件下的顽强抵抗,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。那些在复廓阵地上浴血奋战的官兵,用生命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页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